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重劳动、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原则。然而,在现今的社会,对于家庭而言,或者是出于吃新鲜的食物保证食品安全的考虑,或者是食品的储藏不当等原因,食物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大力倡导每个人都应做“珍惜食物,减少浪费”、“新食尚”的践行者和推行者,每个家庭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珍惜食物,减少浪费”的文明生活方式。
家庭减少食物浪费可以从购买食物、合理储存、加工烹调、在外就餐等几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
1、按需购买食物
制定膳食计划,按需购买。购买食物前,应先结合目前家中现有食物的情况,制定购物清单,做好计划。购物时只选择购物清单上的食物,不额外购买计划外的便宜物品,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节约费用。
购买食物应考虑就餐人数、每人的食物喜好等因素。做好统筹,按需购买,控制好总量,既保证新鲜又可避免食物浪费。
2.合理储存巧利用
对于可短期储存的食物,应根据食物特性和标明的储存条件存放,并在一定期限内吃完,避免食物不新鲜或变质,造成浪费。例如,肉类可以切成小块分别装袋后放入冰箱冷冻室,食用时取出一袋即可;袋装米面可在取后将袋口扎紧,或转移保存在适当的密闭容器中,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若购买了较多的蔬菜,为了达到长时间保存的目的,可以将其进行简单的加热后,分成小份量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保存,既方便使用,也可以避免浪费。
为了能够很好地把握食物储存的时间和期间,建议在储存的包装上标记上储存的开始时间,便于提醒尽早吃完,减少浪费。
3.加工烹调小份量
小的食物份量是实现每个人食物多样化和减少浪费的良好措施。一次烹饪的食物不宜太多,应根据就餐成员的数量和食量合理安排,将各种食物合理分配在三餐的食谱当中,避免剩饭剩菜。同时,分餐也是防控食源性疾病、保障饮食卫生的重要方式。
在家备餐,还包括烹饪前对蔬菜、肉类等的处理。应尽量充分利用食物以及可食用部分,减少产生食物“垃圾”。比如,可以将西兰花茎切成薄片用于煮汤或者炒菜,而不是将其扔掉。
家庭用餐后剩余饭菜终究难以避免,适当处理一下,即可变为下一餐的美味佳肴。再次利用剩饭可直接加热食用,也可做成稀饭、蔬菜粥、炒饭以及其他菜肴的配料。肉类可以把大块变成小块肉或者肉丝,加入新鲜蔬菜再次入锅成为新菜;还可以与米饭一起烹饪做成炒饭。对于烹饪过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不宜储存,蔬菜能量极低并不影响能量摄入量,最好一次吃掉。瓜果、根茎类蔬菜可以加入肉类再次做成新菜肴。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餐后剩余肉类食物,应用干净的器皿盛放并尽快加盖冷藏保存;剩余的米饭可以放凉后尽快放入冰箱。避免不适宜的温度储存产生发霉或变质,而产生食物“垃圾”。剩余饭菜一定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尽早食用。
4.在外就餐“光盘行动”
在外就餐时,提倡点小份菜、半份菜,理性点餐、适量点餐,不铺张浪费;剩余打包,吃好不过量,推行“光盘行动”。
自助餐消费时也应估量自我需要,少量多次取用,避免一次性取用过多、食用不完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最后,每个家庭还应注重对于儿童青少年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的饮食教育,让孩子养成吃多少盛多少的饮食习惯,传承珍惜食物,减少浪费的文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