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急性传染病温馨提示

作者:急传室  来源:急传室阅读次数:日期:2019-07-11

7月份是霍乱、登革热、流感等疾病的多发期,省疾控中心提醒您近期关注以下疾病:

一、霍乱

专家提醒:霍乱是一种急性细菌性腹泻疾病,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常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防控要点:常见的感染途径:沿海地区因生食、半生食、盐腌生食等食用方法不当而受染者较多,经食物、尤其是海水产品类(如甲壳类、贝壳类等)造成霍乱传播是近年来我国霍乱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举办婚丧酒宴或其他聚餐而引起的食物型暴发是近年国内部分地区霍乱流行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多数病例无发热,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起病急,无明显前驱期,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每日大便数次或更多,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血性)。严重者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①维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②保持饮用水清洁安全,饮用前要煮沸,不喝生水③所有食物海水产品类(如甲壳类、贝壳类等)应该彻底煮熟才能食用④加工食物时,应做到生熟分开⑤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避免其携带致病源污染食品⑥如果有腹泻,特别是严重的腹泻,并且最近去过发生霍乱的地区,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二、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夏季我省高温多雨,为媒介伊蚊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登革热的传播风险增大。

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人与人接触不会发生传染。

登革热临床症状

1.起病急,患者可出现39℃以上高热,全身乏力,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部分患者发热时常伴有剧烈的骨关节痛、头痛、肌肉痛;

3.一些病人在发病第5~7天会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般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可有皮肤黏膜出血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如何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主要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而灭蚊是关键。而积水是蚊虫的孳生地,清理积水就是防控的重要措施。

1. 清理积水。如及时清洗花盆底托、为水养植物换水洗根、闲置器皿应倒置等。

2. 物理防护:穿长衣、装纱窗、挂蚊帐。

3. 化学防护:使用驱蚊剂和蚊香。注意:涂抹时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不可接触伤口、眼和嘴等。儿童应在成人指导下正确使用。蚊香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并认准产品外包装有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的产品。

三、流行性感冒

专家提醒:2019年第23-26周(2019年6月3日—6月30日),我省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IL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各周次变化范围在3.9%~4.6%之间。病原学监测方面,第23-26周流感病毒阳性率呈逐周下降趋势,从50.4%下降至32.9%。监测提示,近期我省流感病毒活动水平呈中高活跃水平。流感流行季节,养老院、监狱等集体单位要防范暴发疫情的发生。

防控要点: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除发热、咳嗽、咽喉痛、畏寒等外,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等。多数人为轻症,可以自愈,但少数重症病例可因呼吸衰竭或多脏器衰竭死亡。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共同手巾、近距离交谈等均可传播,传染性很强。

预防措施:流感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以及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接种流感疫苗。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开窗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表现应戴上口罩、及时就医,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流感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可正常上课或上班。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要加强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日常消毒、健康教育等工作,发现聚集性的发热呼吸道病例要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