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叮咬

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阅读次数:日期:2011-08-08

蜱叮咬可引起硬皮病,美国萨尔州立大学医院皮肤科专家Koch医师说,当病人被叮咬后,在叮咬局部皮肤未见游走性红斑,而在全身出现众多小的继发性皮损时,应疑为包柔螺旋体感染,这主要见于美国。

疾病描述

  全世界已发现硬蜱700多种,我国有100余种,世界有软蜱100多种,我国有10余种。蜱生活史分卵、幼虫、稚虫(若虫)、成虫四个时期,不论是软蜱或硬蜱在生活过程中需要更换一至数个宿主,不仅吸血损害皮肤,而又是森林脑炎Q热野兔热、鼠疫、布氏杆菌病及蜱媒出血热、蜱媒斑疹伤寒、非洲蜱咬热等疾病传播媒介。常叮咬狗、猫、牛、马、鸟、兔、羊、鸡、鼠等动物,吸吮血液,也偶尔叮咬人。常栖居于墙壁、石缝、草地、树林及动物的巢穴处。

症状体征

  蜱侵入人体后用喙器刺入皮肤吸取血液,吸血时间的长短和蜱的种类有关,有的蜱可在体表停留1至数日,开始叮咬时不觉疼痛,叮咬后24~48h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轻者局部仅有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有明显的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时间稍久可出现坚硬的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结节可持续数月甚至1~2年不愈。软蜱刺伤后有时能引起组织的坏死。我国新疆发现的钝缘蜱叮咬后形成多发性坚硬的结节及出血性损害,约经2周局部痒痛才达高峰,3周后才开始消退,它又是回归热的传染媒介。   某些蜱在叮咬人的同时可将唾液(或卵巢)中能麻痹神经的毒素注入宿主体内,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上行性麻痹,最后可因呼吸中枢受侵而死亡,特别多见于儿童,国外报告较多。能引起“蜱麻痹”的蜱种有美洲的安氏距头蜱、澳大利亚的全环蜱、南非的毛蜱、欧洲的蓖子蜱。此外,还有不少蜱可引起“蜱咬热”,在蜱吸血后1~2d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疾病病因

  蜱又称“壁虱”,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有些寄生于人和动物的体表或体内,直接造成危害或作为中间宿主,传播各种病原体。蜱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表较硬,背部和腹部有质板的称硬蜱;另一类是躯体较软,无质板的称软蜱。

病理生理

  蜱为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无论是幼虫、稚虫、成虫均能吸血。硬蜱多在白天叮咬宿主,且吸血时间长,而软蜱多在夜间吸血,叮咬宿主吸血时间短,由1~2分钟至1h左右,有些硬蜱町日夜吸血。吸血时将蜇肢和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内,口器可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肤上,惊吓时也不离去,若强行拔除,易将假头断折于皮肤内。在吸血的同时还可分泌性质尚不明了的抗凝剂及毒性物质注入皮内。蜱的嗅觉极为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不仅可咬伤皮肤,而且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的媒介。

诊断检查

  蜱叮咬后临床症状轻重差异很大,有时与其它昆虫叮咬难以区分,必须在体表发现虫体才能确诊。

治疗方案

  蜱咬伤出现的皮炎主要是消炎、止痒、止痛,给予对症处理。发现被蜱叮咬后常采取如下措施:   1、发现蜱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及防止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乙醚、氯仿、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燃蚊香,数分钟后蜱自行松口,或用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   2、去除蜱后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如发现蜱的口器断在皮内要手术取出。   3、在伤口周围以2%盐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亦有人用胰蛋白酶2 000 u加生理盐水100mL湿敷伤口,能加速伤口的愈合。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给予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出现蜱麻痹或蜱咬热要及时进行抢救。如伤面有继发感染要进行抗炎治疗。

疾病预防

  改善环境卫生,采用各种办法消灭蜱。   1、消灭家畜体表和畜舍的蜱,可用手摘除或喷洒敌百虫、滴滴涕等杀虫剂。住房要通风干燥,填抹墙缝,堵封洞穴,畜棚、禽舍要打扫干净或药物喷洒,以消灭蜱的孳生场所,并捕杀各种野生啮齿动物。   2、加强个人防护,进入林区或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颈部系上毛巾,皮肤表面涂擦邻苯二甲酸丁酯乳剂可防蜱叮咬,并及时洗澡更衣。

安全提示

  1、到野外游玩时,别去尚未开发好的风景区、尽量少去草丛浓密的森林野地。   2、最简便的防护是:入林先紧腰,袖口裤管需扎紧,颈领加围巾;出林要细查,防叮防咬防止把蜱带回家。   3、一旦被咬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自行在家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