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Hotspot

北京谈鼠色变的11月,海南人民也需了解一下“鼠疫”

作者: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室  来源: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室阅读次数:日期:2019-11-29

1. 什么是鼠疫

鼠疫属于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与霍乱共同被列入我国甲类传染病。鼠疫,英文名称plague(最初是指鼠疫,后来引申为“瘟疫、疫情”),是由鼠疫杆菌(鼠疫耶尔森菌Y.pestis)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

2.鼠疫的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等。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3.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杆菌引发的鼠疫一般先在鼠类间发病和流行,通过鼠蚤的叮咬再传染给人类,当大批病鼠死亡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类。人患鼠疫后,可通过人蚤或者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间流行。

4.人感染鼠疫会出现什么症状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

  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

  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接近100%,患者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呈黑紫色,“黑死病”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病死率几乎达到100%。

  鼠疫的治疗药物首选链霉素,及时、足量、联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5.鼠疫的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6.如何预防鼠疫

灭鼠、灭蚤,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鼠疫的主要措施:

消灭动物传染源,广泛开展灭鼠活动。彻底灭蚤,减少被叮咬的机会。避免接触染病或死亡动物。疫区实行“三报三不”制度。“三报”: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外出旅游时,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旱獭;不捕、不剥食、不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不在动物洞穴附近坐卧休息,避免被跳蚤叮咬;不探视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9天内有去过鼠疫疫区,如有发热、咯血、淋巴结疼痛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7.海南省是否有发生鼠疫的风险

海南省不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1936年至今,海南省未发生人间和动物间鼠疫。多年来,为保障全省人民健康,海南省疾控部门持续开展动物间鼠疫监测,均未发现疫情。目前海南省发生鼠疫的风险较小。但由于当今交通便利,人员物流往来频繁,公众仍需关注鼠疫输入性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